中国网12月12日讯 2016年12月8-11日,由中国儿童中心主办,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香港社区伙伴、深圳市华会所生态环保基金会、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支持,深圳市妇女儿童发展中心承办的首届全国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论坛暨全国自然教育骨干人员培训在深圳举行,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区、40余家教育机构及NGO组织的近百名代表参加。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卫国、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等出席了论坛开幕式。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美国、意大利及国内(含中国香港)相关领域的专家,围绕“童年,与自然为伴”主题,以给儿童最美好的童年为目标,从生态(自然)教育与儿童健康人格养成、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话题延伸开来,通过主旨报告、专题论坛、案例研讨、工作坊等形式,为学员提供开阔的视野、多元的知识、前沿的动态和丰富的经验。
与自然为伴:儿童健康发展的基础
自然教育、环境教育、生态教育……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民众对自然环境问题关注度的提高,各类教育形式层出不穷,虽然名称、目标和理念各有不同,但大家也都纷纷将焦点关注在儿童的(自然)生态教育上。“我们所倡导的儿童生态道德教育,就是从关注和研究儿童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倡导儿童回归自然,并在与自然生态积极互动的过程中,增进知识和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和生活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全国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发起方、论坛主办方、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说。
从2009年开始,中国直播网,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中国儿童中心面向全国开展了以儿童生态道德教育为主题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全国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以下简称“生态项目”)。生态项目遵循儿童身心发展和学习的规律,通过丰富的儿童自然教育和环境保护实践与研究,建立了一套集研究、教育实践、师资培训和基地建设为一体的复合型工作模式,形成了具有一致的理念与方法、围绕统一的主题全国联动的公益性自然教育网络平台,来自全国近20个省市区的40余家教育机构长期参与。七年来,生态项目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理论与实践研究,建立了近20家项目基地,对上千人次的一线教师进行了培训。每年项目受益儿童达数万人次,受益家庭达近万个,覆盖全国近百所学校、百余个社区。
1979年,约瑟夫 巴拉特柯内尔的经典之作《与孩子共享自然》出版并广受推崇,引发了一场全球化自然教育的革命。柯内尔藉此成立了全球共享自然机构,更广泛地推广其教育理念与方法。本次论坛邀请到全球共享自然机构国际部主任谷乐谷特雷马(Greg Traymar)(美国),他介绍了自然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分享了共享自然机构35年来在全世界成功的教育经验。在工作坊中,他带来了以“自然体验游戏”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这些游戏除了用充满创造力的方式讲述生态学知识外,让学员充分体会在自然中的喜悦、宁静,培养对自然的爱和尊重。 #p#副标题#e#
全国自然教育骨干人员培训
全国自然教育骨干人员培训
与自然为伴:全社会的责任
自然教育从内容上涉及自然科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从管理上与环保、教育、民政、妇联、科协、林业各级、多类政府机构有关,中国直播网,从实施上更有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因此,推动自然教育发展,提供满足儿童发展需要的支持和服务,是全社会的责任。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卫国在开幕式致辞上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儿童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党和政府始终把儿童发展放在优先位置。孩子们的健康快乐成长离不开自然,为儿童提供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自然教育服务和产品是政府、教育机构和家庭的责任。
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贾峰在主旨报告中讲到,儿童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最重要的群体。一方面,儿童对家庭、成人有着特殊的作用,“小手拉大手”的教育效果非常显著;另一方面,儿童是未来的主人,他们长大后要面对自然,他们对自然的态度也将代代相传。生态道德教育从儿童抓起,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额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自然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不能被‘学校里的还是社会上的’、‘校内的还是校外的’等界限框住。”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说,“中国儿童中心作为生态项目的发起方,力图打造一个开放的平台,将有意愿、有资源开展儿童自然教育的机构都纳入进来,使更多儿童受益。”本次论坛得到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广东省妇女联合会的支持,更有香港社区伙伴、深圳市华会所生态环保基金会、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的资源注入。参会代表来自环保、科协、妇联系统,校外教育机构、教育培训企业、NGO社会组织、中小学、幼儿园、基金会等,基本涵盖了儿童成长和自然环境的相关领域,体现了全社会对儿童与自然的重视和关注。
论坛中,德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作为校外教育机构的代表做了案例分享,他们连续7年积极开展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融入学前教育的实践探索,将生态项目的理念与方法应用到所属幼儿园的课程体系建设中,设计开发生态主题课程活动。他们专门在园区内开辟出种植园,作为孩子们的生态活动场所。孩子们全程参与植物的春耕夏播、秋收冬藏,亲自照料农作物,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探索生命的神奇。深圳市华会所生态环保基金会介绍了华侨城湿地的创建与修复、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的源起与发展,他们创立了“三个一”的自然学校模型即一间教室、一只教师队伍、一套教材,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援建自然学校。#p#副标题#e#
全国自然教育骨干人员培训
与自然为伴:一种教育上的创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不久前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指出,“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共同目标赋予了“自然” “教育”更加多元和重要的内涵。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的基本素养之一。中国儿童中心基于专业的儿童发展应用研究与校外教育实践探索,提出培养儿童健康人格的重要理念。科学认识并发展“儿童与自我”、“儿童与他人”、“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关系,是儿童健康人格培养的重要目标与内涵。生态项目以“我的自然伙伴”“我的自然生活”“我的自然责任”为教育主题,坚持以儿童为本,鼓励儿童参与。在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遵循儿童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尊重儿童权利,鼓励儿童参与并培养其参与的能力。通过儿童亲身的参与、体验、和发现,发挥儿童发展的主动性,通过开展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培养儿童的“生态好品质”,如学习和探索、尊重和平等、自律和节俭、关怀与保护等。
论坛和工作坊中,意大利著名生物动力园艺和农业专家保罗·皮斯梯思(Paolo Pistis)(意大利)介绍了如何通过有机和生物动力的设计理念创造满足儿童对自然的渴求,并打造促进他们健康发展的校园和公园。来自行动亚洲生命关怀能力发展中心的代表带来了“生命关怀教育课程”的分享,鼓励对同理心需求的理解,对他人、动物和环境的尊重,并认识到万物间的内在相互依存关系,掌握一定的技能来实现他们个人的同理心。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科学技术馆将儿童生态道德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引入到科技教育中,实现了从“向老师学习”向“向自然学习”、从“重视科学知识”到“重视生态规律”,从“培养科技素养”向“培养生态素养”的转变。三粒豆亲子工作室将讲故事作为一种从知识、情感、行动出发的公众教育和社会倡导方式,通过讲故事把可持续生活及与大自然和社区和谐共处的讯息,根植于儿童心中。
全国少年儿童生态道德教育项目是国内唯一一个关注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有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有规范管理和联动协作并持续开展多年的全国性项目。在未来,中国儿童中心将继续打造儿童生态道德教育资源整合和共享的平台,将绿色的种子撒在更多儿童的心中。
特别声明:本文为城市头条城市号作者或机构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城市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城市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版权声明:版权归著作权人,转载仅限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错误侵害了您的权利,请来邮件通知删除,一起成长谢谢
欢迎加入:城市号,开启无限创作!一个敢纰漏真实事件,说真话的创作分享平台,一个原则:只要真实,不怕事大,有线索就报料吧!申请城市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mp.chengshitoutiao.com。